注冊制下的新股,在上市首日出現大漲之后,基本后續出現中長期的下跌走勢,整體來看屬于跌多漲少,這背后的原因主要還是上市首日估值的高估以及中長期投資理念的生變,畢竟目前注冊制下上市的個股,上市首日漲跌幅基本都在1倍或者更高,對于大部分個股而言,屬于估值的高估。
新股上市后走勢的趨弱,在本欄看來并不是僅僅因為注冊制的原因,更多的還是交易制度正在逐漸完善。
例如,現在新股上市前五日沒有漲跌停板限制,尤其是在新股上市首日,大量的炒新資金可以肆無忌憚地買入并推高新股股價,而上市公司和主承銷商業樂于看到新股估值偏高,然而,打壓股價的力量卻非常分散,散戶投資者手里都是中簽的那一點點股票,也不可能集中在同一個時間點打壓股價,所以這種分散的拋盤正像毛毛雨那樣流入市場,賣方報價也是隨行就市,再加上投資者害怕錯過尾盤股價非理性上漲,所以投資者在新股上市首日還存在惜售的心理,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新股上市首日的估值難免偏高。
在上市后首個交易日沒有漲幅限制的情形下,只要做多力量能夠在某一時點集中突擊股價,那么賣方根本無力組織有效的打壓,中簽投資者每人就一點點股票,在看到股價不斷走高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再等等,而不是賣出去。
于是在一個首日股價明顯高估的狀態下,后面的走勢就是大概率的價值回歸,這也是注冊制新股上市后跌多漲少的重要原因。
當然,注冊制下投資者追漲新股不再盲目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注冊制下新股的二級市場走勢才會出現跌多漲少的情形。
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越來越理性,可供投資者選擇的股票越來越多,新股的首日炒作也會降溫,那時候注冊制新股也會因價值重新定位,這樣的跌多漲少也會自然消失,但是這一過程或許不會太快。
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加速這一進程?本欄認為可以從交易制度上加以催化。例如注冊制新股取消上市前五日的不設漲跌幅限制,改為只是在集合競價階段沒有漲跌幅限制,而新股開盤后則依據開盤價設定上下20%的漲跌停板,這樣大資金的騰挪空間將會比較有限,投資者的惜售情緒逐漸消失,如果大資金再把股價推高到非理性的程度,不排除出現炒股炒成了股東的可能。
給新股首日定價降溫,既要重視限制大資金炒作的揚湯止沸,也要制造有利于中簽投資者賣出持股的釜底抽薪。這兩者的結合將會讓制造新股首日高定價的資金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果它一意孤行非要惡炒新股,那么將會受到來自市場的懲罰。
北京商報評論員 周科競